新高堂書店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明信片(1935年)|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明信片(1935年)|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新高堂書店明信片 (1920年) |影像來源:國家圖書館

新高堂書店明信片 (1920年) |影像來源:國家圖書館

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
臺北市榮町一丁目二十番地

新高堂書店創設人村崎長昶(1870-1950)在日治初年(1895)即來臺擔任陸軍省雇員,當時他才廿六歲,見證了基隆的臺灣授受式以及盛大的六月十七日始政紀念式。同年開設村崎事務所,經營工程承攬和水路運輸,其後又從事土地家屋的買賣融資業務,資產開始不斷增加。

1898年,新高堂書店創立,最初只是一間販售文具、書籍、運動用品、樂器與手工藝品的小商號。後來,原先在西門外的舊書店杉田書店、文明堂書店遷來新高堂所在的榮町,使得新高堂周邊的文化買氣迅速活絡了起來。

1915年,為配合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的市區美化政策,新高堂拆掉了舊建物,築起三層樓高的紅磚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占地二七〇坪的大書店。一樓陳列雜誌,二樓陳列圖書,三樓作集會娛樂的場所。一樓至三樓有光亮無比的瓦斯照明,全棟燈火通明皆由臺灣瓦斯會社免費贊助,後來才改為電燈照明。

新高堂書店外觀、內部照 (1925年) |影像來源:《臺灣始政三十年紀念寫真畫報》,國立臺灣圖書館

新高堂書店外觀、內部照 (1925年) |影像來源:《臺灣始政三十年紀念寫真畫報》,國立臺灣圖書館

新高堂能夠擺脫小文具店性質,迅速發展成全臺首屈一指的大書店,主要原因即在於日人移民人數增加與殖民教育的推行;此外,新高堂銷售管道多元,不僅於店鋪零售與經銷其他書店之圖書,也長期壟斷公小學校的教科書與總督府圖書館的採購。當時每有輪船從日本內地載運書籍抵港,船上輸入的圖書有大半為新高堂持有。

日治時期具有規模的書店往往兼營出版業務,新高堂書店出版物以辭典、教科書、參考書類、配合政令的學術出版品為多,譬如《算數受驗準備書》、《國語受驗準備書》、《小公學校兒童準備書》。最早的出版品為1905年伊能嘉矩編的《領臺十年史》、《臺灣巡撫トシテノ劉銘傳》。

地圖、明信片等圖像類出版也是新高堂為人熟知的代表作。戰後村崎長昶回到日本,該書店開始由國人經營,更名為東方出版社。

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

當時的圖書出版是由較具規模的書店兼營的,譬如新高堂書店、文明堂書店、杉田書店、大木書房、盛興書店、清水書店等。出版與販售都以日文書籍為主,然而書店主要業務還是販售圖書,出版業務屬於兼營。大部分書籍來源是日本進口,中文圖書的出版相當稀罕,嘉義蘭記書店與臺中瑞成書店是少數出版中文書的本土書店。
當時還有些書店不以商業活動為主,而是以傳遞思想的文化使命為重任,譬如:

  1. 連雅堂的雅堂書局:以振興漢學為目的,故只販售中文圖書
  2. 蔣渭水的文化書局:中日文圖書兼有,中文書以中國名著為主
  3. 莊垂勝的中央書局:中日文圖書兼有,中央書局的日文圖書來自東京岩波書店、京都弘文堂,是臺灣當時僅有販售日文高級書刊的書店。

地區性的書店並沒有出版業務,只有販售文具與中文圖書。譬如豐原的彬彬書局、臺南的崇文堂、高雄的振文書局、屏東的黎明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