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鑄字行

當鉛字遇上數位文化

時代不斷前進,有些事物飛快地為人們所拋落遺忘,譬如平版印刷在近三十年間取代了活版印刷,「鉛與火」的重量熱度消退,「光與電」繼而代之。當鑄字機、活字印刷機被工廠淘汰,坊間鑄字行紛紛結束營業時,全臺灣還剩下一家燃火凝造文字溫度與光澤的鑄字行,日復一日地鑄造鉛字。半世紀以前,創業老闆張錫齡以「日日生產,日日生財」之意,為這鑄字行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日星。

日星鑄字行目前保存有楷體、明朝體、黑體三種字型,每種字型有七種尺寸,總數約十餘萬字的銅模與鉛字。其中最特別的是一套約在1920-1930年代間鑄造的正體中文初號楷體銅模。這套楷體字保有中文書法的筆劃與字形結構美感,因起源於上海,又被稱作「上海字」,是由戰後初期在臺北營業的「風行鑄字社」所引進。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了保存日星鑄字行珍藏的楷體銅模與其他字體,也為了補齊舊有數位成果並賦予新生命,我們與日星鑄字行共同合作,藉由數位方式典藏記錄臺灣傳統活版印刷產業文化。